夏日阴影里的华南建筑,走进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
展厅内散落着六把白色大伞,底下是几把老旧的竹椅,麻将摆上台,手边摇起蒲扇,让人联想起童年的纳凉场景。
在华南地区,这样遮荫挡雨的空间随处可见,从岭南庭院、骑楼到“榕树头”,再到临时性的大排档伸缩蓬、市集顶棚,隐匿在建筑底下的阴影为人们送来清凉和惬意,它们也构成了南方地区承载日常生活和集体记忆的一种空间。
【资料图】
7月15日至10月8日,由建筑师陈东华策划的《影之道》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。作为“新文化制作人”项目第二季“活性建筑”的获选方案,建筑师以“阴影”为题,将散落在南方“城-镇-乡”三种不同环境状态里的十片阴影汇集于展馆三楼。
展览现场如同市集一般,串联起南方阴影下的日常生活。位于深圳市区的增量美术馆仿佛“都市露营地”,这座街边文艺空间投下的是简洁而有层次的阴影;同样在深圳,龙华观湖公园的“S云廊”利用原有的蜿蜒园路,将一条轻盈的白色长廊嫁接在两处景致之间,提供180米的阴影空间,它可以作为户外展馆使用,也可满足聚餐等社交场景需求。
岭南园林习惯将房子、亭子、廊子、院子底下的地面转换为连续的阴影空间,这种造园手法也被引入当代建筑中。为纪念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创立十周年而新建的连州摄影博物馆,坐落于连州现存最老的街区中山南路一带,由老建筑改造而来。它以当地传统的连州大屋为基础,将开放的室外连廊和楼梯与博物馆相连,形成U型公共广场和屋顶的露天剧场,屋檐下的阴影则借鉴了广州陈家祠。
在城镇和乡村,阴影的使用更为普遍,充满烟火气。黄涌村是东莞典型的新村子,村民们用瓷砖和铁皮装饰外墙和大门,与之对应的是务实的小商贩气息。村中心的三角形空地如今是黄涌市集,这里仍保留着古早的商贸市场风格——店铺紧挨彼此,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,嘈杂而有生机。
整个市场四向打开,没有封闭,远看就像一个大棚子。市集毗邻菜市场,周围有村委、幼儿园、公园、礼堂,生活气息浓厚。建筑师将市集外部的塑造看得比内部更重要,并将它与村子里的公共空间相结合。白天村民们在市集门口摆摊,晚上凉快下来,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篮球场。阴影在夜晚继续服务村庄。
十个参展作品中,位于粤西湛江的父母之家是唯一的自宅。建筑师吴林寿受父母所托,在原宅基地上新建一个能容纳父母及兄弟两个家庭的自建房,同时需遵循农村风水及习俗。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,他以一个巨大的屋顶覆盖大部分用地,下面是三层通高、具有祭祀功能的“明厅”,直接与天井相连,致敬当地传统的“三间两廊”建筑风格。
兄弟两个家庭以独栋小套间的形式分设于二楼东西侧,互不打扰。其他日常功能则围绕明厅展开。从外面看,明厅处于“C位”,周围的院子低矮,空间高低不同,产生明暗交替的效果。居住在此,明暗、高低、干湿的空间关系,让温差产生气流,为炎热潮湿地区带来难得的习习凉风。
获得阿卡汗建筑奖的桥上书屋是展览中唯一在广东以外的建筑。建筑师李晓东带领学生,在闽粤交界的下石村架起一座桥上书屋,功能简单却多样——两个阶梯教室、一个小图书馆、两个舞台、一个商店。
书屋两端连接着乾隆年间建造的两座土楼——到凤楼与中庆楼。百年来,这个村庄被分成两半,一半姓石,一半姓林,生活在两个土楼的村民只能隔河相望。虽然后来他们都搬走了,但李晓东还是希望,能以公共空间的形式激活这个村庄。现在,两岸村民可以通过书屋来往,或者干脆挑一本书席地而坐。书屋投下大片阴影,底下另外修了一条辅桥,成为孩子日常玩耍的好去处。
“乡村也有城市性、复杂性、系统性的建筑。”在陈东华看来,桥上书屋是典型的将基建转化为功能建筑的案例。“这十位参展人作品都是反映日常生活里头的烟火气,其实我始终相信这是建筑的公共性,或者是它的真实性。”
“新文化制作人”项目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于2021年共同发起,第一季聚焦“手艺再兴”。本季以“活性建筑”为题,还邀请青年导演、影像艺术家沈蕊兰与她的团队跟随陈东华拍摄了同名纪录片《影之道》,也在展厅外的影像空间同步呈现。
关键词:
2023-08-01 11:56:15
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