泸州泸县推动县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
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。近年来,泸州市泸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的原则,敢于下深水,敢啃硬骨头,抓住改革红利,不断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,纵深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,持续推进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,丰富医共体建设内涵,为推动县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“泸县经验”。
聚焦党建引领 把牢高质量发展的“方向标”
(资料图)
抓体系,夯基础。健全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卫生健康工作机制,成立县委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,设立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,将3个县级医疗机构党总支升格为党委,19个镇级医疗机构党支部整建制转入医共体党委。将党建工作写入医院章程,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,以创建“党建工作示范医院”“标杆党支部”为载体,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,切实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。
抓责任,改作风。以“清廉医院”建设为抓手,把警钟长鸣装在心里、主体责任扛在肩上、监督执纪握在手中,开展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。聚焦行政审批、基建工程、医药购销等重点领域,严防腐败行为发生。通过药械采购监管系统和“三监管”平台,加强对医疗机构、医务人员、医疗行为的监管,推进合理检查、用药、治疗。积极开展廉政谈话,按照上级访下级、领导访干部、一层访一层的方式,廉政家访覆盖率达100%。
抓成效,促融合。建立完善卫生健康系统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工作机制。此前,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卫健系统疫情防控体系,累计调集党员医务人员7650人次参与疫情处置,133人次支援吉林、上海、海南和成都、广安。建立“9.16地震”灾后重建班子成员联系包保制度,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攻坚小组协调解决困难问题、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建成投用。
聚焦要素保障 深耕改革创新的“责任田”
落实资金保障。强化项目建设保障,整合中央、省、市项目补助和县财政资金,投入近12亿元建设泸县公共医疗卫生PPP项目,新迁扩建18个医疗卫生机构,实现提档升级全覆盖。强化信息化建设保障,财政投入1400万元建成医共体信息集成平台、双向转诊平台、区域电子病历系统,实行数据动态监管、信息互联互通,实现县镇村信息化提升全覆盖。强化人员经费保障,2022年镇卫生院预算6747.3万元,每人保障6.3万元,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算435.6万元,每人保障9.9万元,领先于全市其他区县保障水平,实现待遇落实全覆盖。
建强人才队伍。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,坚持急需、紧缺和高层次、高素质原则,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。近3年通过公招、直招、高校招聘和定向培养等渠道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75名,其中硕士、博士、高级职称医学人才6名。创新建立医共体事业编制周转池,按照“控制总量、盘活存量”的原则,视人才需求变化,每3年动态调整。全县医共体编制周转池共注入事业编制110名,其中3个医共体总院共70名、20个分院各2名,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编制保障。
完善激励机制。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。按照“两个允许”要求,实行薪酬总量核定制度。公立医院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,分配向技术岗位、服务岗位、临床一线岗位倾斜,合理提高高层次人才和作出突出成绩医务人员薪酬水平,医疗收入结构更趋合理,医务人员积极性全面调动。加强全县卫生健康工作目标管理,制定下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。打造医共体的“利益共同体”,实现医共体班子成员绩效与综合目标考核捆绑,调动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
聚焦均衡布局 织密医疗服务的“保障网”
优化整合资源,强化区域服务能力。分别在县境内国道线上布局县人医、县二人医、县中医院3家县级医院,分片统筹负责区域内镇村医疗机构发展。按照“一主、两副、四次、多点”医疗功能定位,“主中心”县人医按照“三甲”综合医院标准建设,强化危急重症救治能力;县二人医、县中医院两个“副中心”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建设。基层门急诊占比78.79%,公立医院住院患者实际报销比达63.37%。
立足兜底强基,提升乡村医疗水平。规划建设潮河、喻寺、云龙、兆雅4个县域“医疗卫生次中心”,并确保在2025年达二级综合医院水平。建成3家社区医院,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基本标准达标率90%、推荐标准达标率30%。合理配置村卫生室,由卫生院统一管理和绩效考核,实现行政村达标村卫生室全覆盖。
突出中医特色,丰富中医药内涵建设。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,壮大县域中医服务“龙头”,建成中医重点专科省级1个、市级8个,培育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及骨干人才3名,省级优秀中药人才及传承创新发展先进个人3名、天府名医1名。建强镇村中医服务网络,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,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分别能开展6类10项、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,建成市级示范中医馆3个、中医角2个,实现镇村中医药服务场馆全覆盖。
聚焦能力提升 夯实服务质量的“基本功”
推行“上引+下沉”路径,实现业务发展一体化。发挥县级医疗机构承上启下作用,向上通过医联体支援、专科联盟合作等,加强临床一线紧缺人才培养,加大专科学科带头人引进,开展新项目、新技术;向下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,持续开展人才技术“双下沉”,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准确定位,走差异化、特色化发展道路。全县共建设有医联体9个、专科联盟19个、医共体3个。
打造“重点+特色”专科,实现医疗服务优质化。以县域疾病诊疗需求为导向、机构等级创建为抓手,强化提升诊疗服务能力,实施医疗服务“品质提升工程”,提升群众满意度。建成三级医院2家、二级综合医院3家、二级妇幼保健和疾控机构各1家。建设省级重点专科4个、市级27个,县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、基层临床特色科室5个,县人民医院创成胸痛、卒中中心,有序推进创伤、妇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。
建设“管理+业务”中心,实现质控管理同质化。在医共体内设立“七大管理中心、六大业务中心”,对行政、业务、后勤、财务实行分类统一管理。完善“三监管”运行机制,通过信息平台数据分析,对医疗机构、医务人员、医疗行为实行全方位监管,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。今年以来,共开展远程会诊21人次、远程影像诊断1997人/次、远程心电诊断3887人/次。
聚焦民生实事 画好惠民利民的“同心圆”
持续实施全民健康工程。实施全民健康工程中,创新实施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预防、全民预防保健服务、宫颈癌三级综合防治和安宁疗护服务,优化服务流程,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健康服务。2022年,新生儿48种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率达99.50%,婚检率达97.21%,免费宫颈癌HPV筛查任务完成率达87.33%,健康体检29.67万人。
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。统筹医共体卫生资源,组建县镇村三级家签约服务团队95个。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,以“两病”管理为抓手,以医疗公卫“管理、服务和绩效”三方融合为路径,促进医防融合。全县签约常住居民42.72万人,签约率达55.91%,签约重点人群22.97万人,签约率达84.17%。
全面推进医养结合项目。全县20个镇级医疗机构与辖区敬老院开展结对协作,开通绿色通道,实现资源整合,对失能、半失能老人实行集中供养。在云龙中心卫生院启动“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”,实现“一站多点、医养融合”。(刘代全、曾佐然)
关键词:
资讯
品牌